纪念红旗渠通水60周年|大渠青梦——张伟元红旗渠百大工匠版画艺术展暨作品捐赠仪式在我校举行
用刻刀为红旗渠建设者造像,用艺术为红旗渠精神立碑。3月25日,在纪念红旗渠通水60周年之际,大渠青梦——张伟元红旗渠百大工匠版画艺术展走进我校,用历时5年精心创作的100件木刻版画作品,为学校师生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思政教育课和艺术观摩课。
开幕式现场
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、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版画专业委员会、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、河南省美术家协会、新乡市文联主办,郑州美术学院、大河美术报、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、新乡市美术家协会承办,新乡县大召营镇政府、新乡县大召营村村委会协办。张伟元曾是新乡日报高级编辑,现为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、新乡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。展出的这批作品是他从2016年开始创作,历时5年完成的。他数十次前往林州,走遍林州的乡镇与村庄,寻访当年数百位修渠人,创作完成了“红旗渠百位大工匠人物肖像版画”系列。这些版画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力,向观众讲述着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、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、河南省政协原主席、第三届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全书,河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程峰,河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笃运,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会长、河南省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李恩东,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、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、郑州美术学院名誉校长马国强,河南省美协驻会副主席、秘书长陈文利,河南省美协顾问、郑州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马岭,河南省美协版画艺委会主任程兆星、副主任张松正、副主任马勇、副秘书长郝彦杰,河南省人大常委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副秘书长、博雅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曹永彬,河南大河美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熊飞,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委员、河南大学明德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杨波,郑州市美协副主席、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学院造型系主任石二军,新乡市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罗强,新乡市美协主席李晓雷、副主席兼秘书长徐林、副秘书长李兴鹏,新乡县大召营村党委书记姜磊,红旗渠干部学院特聘讲师周锐常,金岭美术馆执行馆长王建中,郑州美术学院理事长王远、校长石品、副校长杨钢、副校长丁孝佳、校长助理兼党政办主任李供应、特聘教授陈涛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蒋兰、造型系主任杨淑馨、公共理论教研室副主任冯娟等以及相关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。石品主持开幕式。
王全书主席宣布作品展暨捐赠仪式开幕
开幕式上,王全书主席讲述了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和红旗渠精神的重大意义。他饱含深情地回顾了与杨贵书记、任羊成等老英雄们交往的难忘情景,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,在悬崖峭壁间,红旗渠建设者风餐露宿、不惧严寒酷暑、肩挑背扛,凿出了“人工天河”,用自己的脊梁,扛起了改变命运的希望。王主席的讲述如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,为现场师生上了一堂深刻的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思政课,也为我们研究红旗渠精神留下了珍贵的史料。
王远致辞
王远在致辞中表示,“作为一个时代的同行者和历史的见证者,艺术家张伟元用时五年,完成了百大工匠人物肖像版画创作,绘就了建设红旗渠的群英谱,为我校广大师生带来了这场跨越甲子的时空对话与精神洗礼。张伟元先生将红旗渠百大工匠人物肖像版画捐赠我校,这不仅是对我校艺术创作的倾情,也是对弘扬红旗渠精神'以德育人'事业的助力。我们将充分利用好、学习好、保存好、研究好这批红旗渠百名大工匠版画作品,努力培养更多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艺术专业人才,为全省高等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和文化艺术事业繁荣,积极贡献力量。”
马国强致辞
作为郑州美术学院名誉校长,马国强对张伟元将个人多年心血之作——红旗渠百大工匠版画作品悉数捐赠给学校表示感谢。作为张伟元的画友、同道,他从艺术价值、学术价值、社会价值等方面对张伟元的艺术给予充分肯定。张伟元具有新闻人的敏锐眼光和宏阔视野,又具有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和学术高度,连续多年遍访修渠人并为他们造像,以刀代笔刻画时代,将时代精神和艺术语言相融合。其对版画本体语言的精妙掌控,彰显了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纯粹的艺术品格,因而他的作品兼具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,成为思政教育和艺术教学的鲜活教材。
陈文利致辞
陈文利说:“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,也是艺术创作生生不息的源泉,滋养了一代代河南艺术家的创作情怀。他们以笔为刃,以丹青为志,将红旗渠精神转化为艺术语言,铸就了中原画风的独特品格,创作了一系列红旗渠主题的美术作品。张伟元和他的百大工匠木刻版画系列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。这些作品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眸,又是对劳动者的英雄赞歌。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走进郑州美院,必将为美院师生带来艺术与精神的双重熏陶,也将激励我们广大美术工作者以艺术之力续写时代的奋斗篇章。”
罗强致辞
罗强表示,张伟元的这些版画作品用艺术的笔触,生动再现了当年修渠英雄们的风采,让大家得以穿越时空,感受那股震撼人心的力量。他希望郑州美术学院广大师生能够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养分,以红旗渠建设者为榜样,努力创作出更多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优秀作品,为弘扬红旗渠精神贡献力量。
丁孝佳宣读代大权、王仲贺信
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原副主任代大权在贺信中表示,“张伟元不仅是一名专业记者和艺术家,还是红旗渠精神形象化的践行者。为了表现红旗渠精神,他付出了多年的努力。这正是精神永存、大渠长青的意义!这100幅作品连接着他通往理想之路,这100人光耀历史的精彩形象,也必然照亮他不平凡的人生。”《美术》杂志原主编、著名理论家王仲在贺信中写道,“这些版画作品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又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美感,并深藏着木刻版画的理性思维。所刻、所画,饱含张伟元的情之所至,也刻记下他艰辛的艺术创作之路。”
曹永彬宣读魏德忠贺信
中国文联“终身成就摄影家”、著名摄影师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魏德忠在贺信中深情讲述了他历时10年拍摄红旗渠建设场景的往事,认为摄影好友、版画艺术家张伟元为红旗渠建设者传神刻画,难能可贵。在红旗渠通水60周年举办展览并捐赠作品,极具意义,可喜可贺。他希望郑州美术学院师生认真研究并利用好这批作品,把它们作为思政教育的教材,更好地弘扬红旗渠精神。
张伟元向郑州美术学院捐赠作品
王远向张伟元颁发名誉教授聘书
开幕式现场,张伟元向郑州美术学院捐赠作品,郑州美术学院理事长王远向张伟元颁发名誉教授聘书。
张伟元致答谢词
作为本次展览的作者,张伟元对各位领导、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,介绍了他的红旗渠主题版画创作历程,并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因常年创作版画而伤痕累累的手。他说:“我是一个用刻刀丈量太行风骨的新闻工作者,一个用木版镌刻集体记忆的共产党员。作为创作者,我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枚刻刀。真正不朽的,是十万建设者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精神丰碑,我希望通过本次展览,致敬所有平凡而伟大的历史创造者。”
石品主持开幕式
展览现场
展厅内,一幅幅版画诉说着红旗渠建设过程中的一段段故事,它们既是艺术作品,也可以说是一份历史档案,再现了红旗渠建设的劳动者影像。老石匠掌心隆起的茧痕,记录着青年洞1600个日夜的开凿轨迹;炊事员眼角的褶皱走向,勾勒出为3万建设者保障伙食的岁月年轮。这种纪实体创作,将红旗渠建设的历史记忆转化为可视化的艺术语言,为观众们提供了触摸历史、感知信仰的生动实践。
展厅里同时还展出了我校师生创作的数十幅红旗渠主题的国画、油画、雕塑等作品,以不同的视角和创作手法,将这一伟大工程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的视觉叙事。
石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本次展览以艺术为媒介,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体系,为师生打造了集思想引领、审美启迪与实践创新于一体的三维课堂。这些版画作品以深厚的艺术功力和鲜明的时代精神,生动诠释了红旗渠建设的壮阔历程,为美术教育提供了兼具思想厚度与艺术高度的经典范本。下一步,郑州美术学院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,构建主题性美术创作长效机制,将红旗渠精神研究纳入学科建设体系,推动郑州美术学院思政课、专业课上水平、上台阶。
研讨会现场
研讨会嘉宾与师生代表合影
展览开幕后,还举办了专题研讨会。在石品的主持下,马岭、程兆星、李晓雷、张松正、周锐常、杨波、蒋兰、冯娟、杨淑馨、姜磊、王建中、徐林、马勇、曹永彬、杨钢等人参加研讨。与会嘉宾围绕红旗渠主题作品的艺术转化和当代价值、此次展览的重要意义、张伟元作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、学校美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。据悉,本次展览将持续至4月25日。
与会嘉宾领导合影留念
《红旗渠百位大工匠人物肖像版画》
部分作品欣赏
杨贵
原林县县委书记 红旗渠总设计师、红旗渠工程的缔造者和指挥者
名称:《杨贵》
品种:木刻版画肖像
尺寸:45cmx60cm
杨贵,出生于1928年,卫辉市罗圈村人。作为林县的老书记,红旗渠和他的一生紧密相连,红旗渠引来的不仅仅是水,更是滋润林州大地的希望之源。这其中,浸透着老书记的心血。“林具,是我长期工作过的地方,也是我的第二故乡,我常常想起那里的山、那里的水、那里的人。”
马存生
炮手,他们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,用脚步丈量大山的深度,用双手筑造了雄伟壮观的红旗渠。
名称:《马存生》
品种:木刻肖像版画
尺寸:45cmx60cm
马存生,出生于1943年,上渠时年仅16岁。红旗渠建设初期经济困难、条件差,在工地上根本吃不饱,年轻的马存生为了能吃上炒面,就报名加入了宋家庄老炮队,与牛文书、魏秋贵一起打钎放炮。马存生在红旗渠工地的主要工作是放小炮和打老炮眼。老炮眼大小跟红薯窖一样,有的甚至比红薯窖还大,最深的老炮眼有五六米深,宽15米左右,打一个炮眼需要好几天。
当年炮手的工作不仅危险,而且重要。修渠时许多人因为放炮而炸伤了眼睛、震坏了耳朵。他们用读秒计算自己的生命,用脚步丈量大山的深度,用双手筑造了雄伟壮观的红旗渠!
王文全
中共党员、乙等模范,在红旗渠指挥部担任引漳入林快报采编印工作。
名称:《王文全》
品种:木刻肖像版画
尺寸:45cmx60cm
王文全,出生于1936年,林州市合涧镇西三阳村人,现住开元街道电业局家属院。
“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在红旗渠修建的十数年时光中,有这样一个人,他用纸笔为媒,记录下了红旗渠上流逝的光阴,他就是王文全。1966年4月20日,在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典礼大会上,被表彰为红旗渠建设乙等模范。1960年2月,他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,在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担任《引漳入林快报》采写和编印工作,后曾担任红旗渠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、主任等职。修渠结束后,曾在水利局担任常务副局长,后调电业局工作至退休。现在身体状况较好,和老伴一起安享晚年。
未文生
“一干渠开始修建时,生活条件好了很多,但玉米面疙瘩,一顿饭也只让吃两个。”
名称:《未文生》
品种:木刻肖像版画
尺寸:45cmx60cm
未文生,出生于1947年,林州市城关公社大河头村人。“一干渠开始修建时,生活条件好了很多,可还是吃不饱。如果玉米面疙瘩敞开了吃,我一个人就能吃'一扪’(注:顺着手臂上摆满,大概十几个),但那时候一顿饭只让吃两个。”
申金柱
三九腊月,漳河水汹涌。用血肉之躯树起人墙、水中立大坝。
名称::《申金柱》
品种:木刻版画肖像
尺寸:45cmx60cm
申金柱,出生于1937年,任村公社盘阳村人。渠首工程中的渠首拦河大坝是红旗渠修建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,也是极为艰难的一部分。为了在雨季之前修好拦河大坝,任村公社分指挥部组成了突击营,主要负责在渠首打洞、砌坝等工作。
他们先在漳河南岸放炮、掏洞,随后再从河两边向中间修筑拦河坝。随着拦河坝的推进,在中间的口子还剩下十几米时,无论石渣、麻袋还是几百斤的石块,在愤怒的漳河水面前通通失去了效力。于是有人提出了用人墙拦水的办法。阴历的四月天寒地冻,四五十条汉子脱去棉衣,喝了几口白酒,义无反顾地跳入刺骨的河水中!申金柱就是其中一员。他与众人手挽手在湍急的水流中筑起三道人墙!就这样,整整三个小时,他们凭借着血肉之躯拦住了肆虐的漳河水,修起了拦水坝。
田永昌
中共党员、甲等模范,红旗渠总指挥部记者
名称:《田永昌》
品种:木刻肖像版画
尺寸:45cmx60cm
田永昌,出生于1933年2月,红旗渠总指挥部记者。林州市振林街道南关村人。1966年4月20日,在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典礼大会上,被表彰为红
旗渠建设甲等模范。田永昌于1960年2月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,在红旗渠总指挥部任宣传员,负责《引漳入林战报》的编印和记者工作,曾担任红旗渠指挥部宣传教育股股长。红旗渠全线通水后,曾担任外事办副主任、党支部书记等职,负责外事接待工作直至退休。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,写有回忆录和《无悔年华》-书,并且有多篇文章刊登发表。现在今年龄大、身体弱,和老伴在老家安度晚年。
任羊成
中共党员、特等模范,飞虎神鹰除险英雄任羊成,阎王殿里报了名。
名称:《任羊成》
品种:木刻肖像版画
尺寸:45cmx60cm
任羊成,出生于1929年,任村公社石城村人。1958年,任羊成正值壮年,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这让人心潮澎湃的号召立马就吸引了他和全村90多名社员,他们信心满满地奔赴南谷洞水库。在工地上,他加入了自己热爱着的中国共产党,哪里艰险他就往哪里,哪个活儿苦他就干哪个。精力旺盛、积极主动的任羊成被大家叫作“小老虎”
在通水典礼上,任羊成被评为红旗渠建设模范和特等模范。这份荣誉,他当得!2004年9月至今,任羊成依旧奔走在红旗渠畔,在渠上做起了义务讲解员,为来自各地的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他还去高校宣讲,想让人们把红旗渠精神永远传承下来。2008年,81岁的任羊成参加了奥运圣火在安阳境内的传递。他表示:“当奥运火炬手光荣啊!我一定像当年修红旗渠一样当好火炬手,让团结一致、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激励更多的人!”
李文国
乙等模范,在红旗渠谷堆寺、任村河口修渠
名称:《李文国》
品种:木刻版画肖像
尺寸:45cmx60cm
李文国,林州市姚村镇刘家岗村人。1966年4月20日,在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典礼大会上,被表彰为红旗渠建设乙等模范。1960年2月开始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,担任本村连长,曾在总干渠谷堆寺、任村河口等工段修渠,负责施工组织和安全等工作,直至三干渠竣工。修渠完工后,留任红旗渠灌区管理处,负责渠道日常管理工作直至退休。2018年冬去世,享年80岁。
杨文昌
“红旗渠水流到了家,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名称:《杨文昌》
品种:木刻版画肖像
尺寸:45cmx60cm
杨文昌,出生于1941年,林州市任村公社北杨村人。“修渠前,我们村是个十年九旱的贫困山村,由缺水导致的悲剧数不胜数。因为一担水的倾洒,活生生地要了桑林茂新过门的新媳妇的命。修了红旗渠,漳河水流到了家,土地变肥沃,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
杨运才
乙等模范,修建过盘阳、夺丰渡槽
名称:《杨运才》
品种:木刻版画肖像
尺寸:45cmx60cm
杨运才,出生于1937年,现居河顺镇石口村。1960年开始参与红旗渠的修建工作,一干就是十几年。他参加修建过盘阳、夺丰渡槽。在渠上主要负责锻造石头备料斗。当时的小队都是根据工作量来补助粮食,他不仅锻造技术好,而且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任务。
他在河口的时候当过连长,当时带领二三十个人。在他当领导的那段时间,质量从来没有出现过问题。
杨运才一直干到二于渠建设完工后,才回村任小队副队长。现在身体状况较好,在儿女家生活。
杨银芬
乙等模范,巾帼不肯让须眉,红颜更胜男儿郎
名称:《杨银芬》
品种:木刻版画肖像
尺寸:45mx60cm
巾帼不肯让须眉,红颜更胜男儿郎。在红旗渠的修建工作中,除了铮铁骨的男儿郎之外,坚韧的林县女儿也手持钎镐走上渠来,为工地增添了一抹亮色。杨银芬就是其中一员。
杨银芬,1948年出生,现居任村镇任村。她说:“小时候听说只要把渠修好了就会有水,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去修渠了。在修渠之前,林县因为极度缺水,谷穗还没有指头长。待红旗渠修建完后,一年的粮食产量就能打几百斤。”谈及此处,老人的语气中是掩不住的骄傲和欣喜。
因为表现突出,在红旗渠修建结束后,她被评为乙等范。至今,杨银芬的家里保留着一口水井,每次做饭就用根绳子把桶系到井下打水吃。这或许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习惯,自己亲手打上来的水,吃起来才更加甘甜,如这来之不易的红旗渠。
中共党员,红旗渠水利工程师
名称:《吴祖太》
品种:木刻肖像版画
尺寸:45cmx60cm
吴祖太,生于1933年,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人。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,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。
1958年,吴祖太调林县水利局工作,在南谷洞水库工地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。1960年初,他参与红旗渠工程设计,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,确保工程顺利动工,他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,爬山越岭,实地勘测,翻阅大量资料,精心设计,每天工作到深夜
1960年3月28日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,出于对人民群众安危的高度负责,他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,不幸洞顶坍塌,夺去他年轻的生命,终年27岁。
1966年1月11日,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。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,也是为红旗渠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。
秦先英
甲等模范,在红旗渠工程中抬石头、和泥。
名称:《秦先英》
品种:木刻版画肖像
尺寸:45cmx60cm
秦先英,出生于1936年,林州市茶店镇张大郊村人。1966年4月20日,在庆祝红旗渠三条干渠通水典礼大会上,被表彰为红旗渠建设甲等范。1962年2月开始参加红旗渠工程建设,曾在任村尖庄等工段负责抬石头、和泥等修渠工作,后回村务农。现在身体状况较好,在儿女家生活。
郑州美术学院师生红旗渠主题美术
部分作品欣赏
石品 《杨贵书记》中国画 180cmx96cm 2017年
石品 《太行丰碑》中国画 180cmx96cm 2015年
《红旗渠通水啦》中国画 180cmx96cm 2024年
纪保超《红旗渠畔话当年》国画 100cmx100cm
陶振兴《青年洞》国画 134cmx230cm
曹振华《青年突击队》油画 60x70cm
郭超《太行修渠人》雕塑 130cmx90cmx70cm
梁京京 《红旗渠工匠》 雕塑 150cmx90cmx60c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