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和思考
2017.11.24
一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
长期以来,基础教育重视应试教育,考试成绩几乎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,因此才有“分、分,学生命根”的说法。这种终结性评价的方式简单粗暴,很不客观,多年来饱受社会各界诟病。我刚开始也是带有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高校学生的,觉得有的学生成绩不好,其他方面素质也肯定不行。后来在教学实践中,我逐渐修正了自己的错误看法。不少学生原来的英语基础的确很差,上课也的确听不懂,可是他们一直在努力,并没有放弃学习的热情。鉴于学院英语教学的实际状况,教研室各位成员共同探究,集思广益,采取了“平时成绩+口语测试+期末成绩”的评价模式。希望以此有意提高平时成绩在教学评价中所占的比重,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,关注点放在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上,经过再三实验,有了一定的效果。
对于平时成绩,同课头的教师共同探索相应措施。每一轮本科英语教学,共包括四个学期,我们统一开展课前表演活动,形式多样,生动活泼,学生参与度也很高。从大一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,到大二学生的第二学期,这属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周期。我们开展英语演讲、歌曲演唱,家乡介绍以及开心脱口秀等活动,根据他们的表现,当场评出等级,折算成对应的分数,很受学生的认可。
我一直认为,尽管学生的英语学习程度存在很大差异,但是他们人格上是平等的,也有强烈的进取意识。正如一部印度电影《地球上的星星》的主题那样,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面,相信学生,尊重学生。在教学过程中,要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。只有公平、公正、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。有的学生英语考试期末成绩挂科,后来参加了多次补考,英语才算过关,但不影响他对老师的尊重。10级有几个学生,英语学习一直处于后进行列。可是他们毕业之后,还不忘和我通过网络或电话保持联系,说明我的做法是可取的。反馈回来的共同的观点,就是我对他们没有任何偏见,而是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中,一直耐心帮助他们,等待他们慢慢进步。
二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
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,这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。针对教材使用,对应有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,分别为:完全忠实于教材,按部就班开展教学;稍作调整,但不偏离教材的主要内容;超脱于教材之外,却能达到比忠实教材更好的教学效果。
从2010年秋季至今,笔者先后接触到两套不同的教材,分别是:《大学艺术英语》和《应用型大学英语教程》。前者教材内容围绕艺术教育展开,具有针对性,但内容单薄,凌乱,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,后来被淘汰了;后者侧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,但内容太多,词汇偏难,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。其实任何一套统一的教材,都不可能适应每一个学生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,笔者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,对教材内容增删,并借助网络资源,及时补充一些图片或视频。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,又增强了自己的教材开发能力,还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扩充了知识面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,有了教学内容的灵活处理,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,受到大部分学生的欢迎。
例如,在讲到和音乐有关的内容,笔者选取《音乐之声》、《星梦奇缘.》等影视片断,让学生直接感知音乐的美妙之处。在讲到名人传记时,如大二上学期第一单元涉及到Steve Jobs, 笔者及时找到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完整版的演讲视频,让学生欣赏之后再呈现教学内容,学生更加体会到天才人物的不凡之处。通过视频中的励志演说,对学生立志向学有正面的启示作用。一般情况下,我补充的教学材料,在对学生的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的影响上,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,传递着催人奋进的正能量。
三、有效使用教学设备
传统教学一般是单一的授课方式,概括而言就是“一个教师,一群学生,一个黑板,一支粉笔”。原来我在基础教育阶段从事教学工作的时候,受教学条件所限,只能亦步亦趋借助简陋的教学条件去完成教学任务,至于那些“高大上”的信息技术,一直有着可望不可即的感觉。登上高校的三尺讲台之后,新的挑战摆在我的面前,因为教学内容的呈现要借助信息技术。多媒体的使用,机器设备的操作,以及网络资源的甄别和遴选,让我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。
为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环境,我向他人请教,或者通过网络视频提高信息素养,逐渐熟练运用多媒体和语音室的相关设备。对于在已有课件,我尝试进行二次开发,增删教学材料,利用技术手段完整呈现所选补充材料。多媒体的使用,更加直观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,提高了时间的有效利用,增强了教学效果,的确事半功倍。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,丰富了教学内容,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,也能够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。网络热词,新闻主题内容以英文形式穿插在课堂活动中,让学生感知英文的时效性和真实性。
四、切实促进个人发展
有人曾说过:读书是最好的备课。作为教师,教学之余,笔者大部分时间用于广泛涉猎各类书籍。借助在高校工作的有利条件,笔者经常前往图书馆查阅资料,浏览报刊或者借阅感兴趣的书籍。图书馆资源林林总总,总能找到让自己怦然心动的材料,静静品味,对个人素养有很大的提高。一般情况下,所借阅的书籍分为三类:首先是促进教学的,譬如教育理论、教学方法、英语学习等,借阅这些书籍,可以弥补业务上的不足,从中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。其次是增进个人修养的。这类书籍涵盖范围很广,主要是文史哲之类。图书馆此类书籍有一定存量,但是书籍的版本稍旧,有的字迹模糊,影响阅读兴致。笔者比较偏爱于文学,一般借阅的此类书籍甚多,从别人的灵魂故事中获得滋养,对自己来说不失为人间乐事。第三是艺术方面的书籍,我也有所涉猎,一方面增进个人艺术素养,另外和学生也有共同的话题可以探讨。
由读书而慢慢形成写作的习惯,这是顺其自然的行为方式。作为教师,贯穿生活主题的无外乎教书、读书和写书。当然,达到写书的阶段需要更大的知识储备,厚积才能薄发。目前,大部分时间还是停留在教书和读书阶段。我对于写作只是一种简单的爱好,既然形成我将决定坚持下去。几年下来,也积累了数百篇散文、随笔、短评等文章,不过细细整理之后发现,能够公诸于世,供人欣赏的不是太多,因此还要更加努力,争取使写作能力更上一层楼。
五、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反思
《礼记·学记》中有句话:“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故称之为教学相长。”这句话从教和学两方面强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。笔者尽管从教多年,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存在很多困惑。随着时代发展,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更加拉大,感到与他们的沟通和交流存在不少障碍,甚至感到自身能力有些欠缺。因此,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教师保持与时俱进,不能落伍。
1、增加英语知识储备,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。与同一个教研室的年轻同事相比,自感到英语知识不能运用自如,需要不断学习,及时更新。尤其和时代同步的互联网技术,更要引起高度重视。按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·米德的说法,处于“后喻时代”,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,向社会各界学习,不断丰富本体性和支持性知识,这样在教学活动中,才能做到游刃有余,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譬如,学生已经习以为常的网络知识,教师主动参与并领会,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才有可能有更多的共同话题,才能真正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力。
2、学会静待学生成长,努力克服急躁情绪。对于学生英语学习底子差,厌学的现象,我仍然还有点着急。不过通过换位思考,有的学生尽管已经进入大学阶段,可是英语学习程度仅为初中水平,那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,认真调整。我下一步继续学习有关心理学、教育学知识,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尝试分层教学,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;
3、提高科研意识,及时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。就近几年所写的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文章而言,我自惭形秽。不仅数量上不多,而且所发刊物的层次很低。这是因为一方面受别人针对学术泡沫的负面描述影响,认为花钱就可以发论文,于是降低了发表论文的热情;另一方面,教学过程中,工作量大,思考和教学相关的问题很少。即便偶有灵感,没有及时归纳和分析,就此匆匆而过,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字。习懒成惰,久而久之更加失去问题意识,也失去探究问题的科研能力。因此,我从自己的反思中认识到下一步慢慢努力,从撰写教育科研的小论文开始,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;
4、提高英语教学的计划性,做事有始有终。尽管也撰写教案,可是这些仅仅停留在表面,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更新,也没有每次都去针对授课进行教学反思。往往教学计划制定之后,没有很好去执行,往往事虎头蛇尾。有很多共性问题在以往课堂上也曾出现,由于没有及时整理和解答,在下一轮教学过程中仍要重新思考,这就增加了授课成本和浪费了不必要的精力和时间。所以每次授课要认真反思,及时总结,积累有益的教学经验。
总而言之,通过总结艺术院校英语教学的特点,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,灵活调整教学方式,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,因材施教,不断提高教学效果。